了解早期產前照護模式的三大重點

本文Tag標簽:產前照護??

  「倒金字塔產前照護模式」建議在懷孕11?13周就應進行完整的產檢,徐振杰醫(yī)師說明檢查項目包括以下三項重點:

  1.子癇前癥與胎兒生長不良風險評估

  子癇前癥是造成孕婦與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,不可不小心提防!所謂子癇前癥是指懷孕時期,孕婦同時有高血壓、蛋白尿和全身性水腫,另外可能還有頭痛、體重增加、上腹疼痛、視力模糊、尿少、胎兒過輕、胎盤早期剝離等癥狀,嚴重程度因人而異;大多發(fā)生在懷孕20周之后,且不是只有原本就有高血壓的孕婦才會發(fā)生。倘若嚴重到發(fā)生全身痙攣抽搐、甚至意識昏迷,則已進展到「子癇癥」了,有致命的風險!

  假如等到懷孕中后期出現子癇前癥的癥狀才來處理,就太晚了!如今在第一孕期就可以先篩檢出子癇前癥的高危險群,方法是配合病史詢問、子宮動脈血流檢查,以及抽血檢查胎盤生長激素(PlacentaGrowthFactor;PlGF)、懷孕相關蛋白質A(PAPP-A)生化值檢查,即可篩檢出95%發(fā)生于34周之前的早期子癇前癥!

  這些原本是最可能造成并發(fā)癥的一群,透過子癇前癥風險評估,配合定期超音波血流量測、胎心音監(jiān)視器追蹤、完整的衛(wèi)教與藥物的治療,可有效改善胎盤的血流,及減少80%并發(fā)癥的產生,近兩年的醫(yī)學文獻已經再再地證明這樣的篩檢模式是非常有效且必要的。

  2012年美國子癇前癥專家HowardCuckle認為,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?16周,可以減少80%以上早發(fā)型子癇前癥及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的機率。

  另外前述的英國Nicolaides教授,也在2013年WhiteJournal(UOG,IF:3.007)中發(fā)表了最新的統(tǒng)合分析(Meta-Analysis),整合了過去10年42篇報告共計27,222位孕婦,證實了將子癇前癥的治療提早到16周之前,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林(Aspirin),能夠減少82%以上早發(fā)型子癇前癥的發(fā)生,以及減少約60%的胎兒死亡機會,兩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。

  2.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&胎兒結構異常篩檢

  在懷孕第11至13(+6)周,透過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,測量胎兒頭臀徑(CRL)、頸部透明帶厚度(NT),采檢母血血清游離乙型人類絨毛性腺激素(freeβ-hCG)、懷孕相關蛋白質A(PAPP-A),綜合計算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值,胎兒異常的篩檢率可達82?87%!若加上軟指標的檢查,包括胎兒鼻骨(NasalBone)、三尖瓣有無逆流(Tricuspidregurgitation)、靜脈導管有無逆流(DVregurgitation)等,篩檢率更可達90%以上!

  胎兒頸部透明帶增厚除了是染色體異常的指標,也與胎兒心臟異常、染色體微缺失、先天性感染有關,可說是早期的胎兒高層次超音波。

  此外,絕大部分的胎兒重大異常,在11至13(+6)周的超音波掃描就可以篩檢出來;但有些異常會延遲到第二、甚至第三孕期才會發(fā)生,例如一些大腦異常、小頭畸形、胼胝體發(fā)育不全、軟骨發(fā)育不全癥、肺部病變等。所以若孕婦在第一孕期風險評估屬于低風險群,仍建議于懷孕第20?24周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。

  3.早產風險評估

  「千金難買早知道」!特別是對早產而言,如果可以及早掌握狀況而能預防,就有機會避免寶寶未足月即提早來到人世。早產的發(fā)生看似突然,事實上卻有跡可循,在適當時機掌握蛛絲馬跡,將可有效預防早產的發(fā)生。約有2%的早產會在34周之前發(fā)生,是造成新生兒死亡與不良預后最主要的原因,透過早產風險評估,可篩檢出早產的高風險族群,接受追蹤與長效型黃體素治療,甚至接受子宮頸縫合手術,可有效減少早產的發(fā)生機率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回答您!